24小時服務熱線
|
我們該如何修繕古建?我國古建筑保護存在著很多的阻力,一旦毀壞,將不復存在。如何更好地修繕與保護古建筑,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最艱巨的任務與使命。 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對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也越來越感興趣。各地的古鎮(zhèn)、古村落成為了旅游、休閑的熱點,對古建筑的開發(fā)、修繕也成為建筑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原則一: 最核心的是要保存文物原有的價值 修繕是一個干預的過程,本質上是對對象的改變和干預。改變大了,干預多了都會造成對文物價值的損害。修繕的過程當中確實會有很多風險:比如說原來沒有人的地方,現在有人在活動;原來沒有電源的地方,現在因為要修繕,要把電纜加進去,像這種情況,如果管理不嚴,就有可能存在火災的危險。 古建筑修繕和修房子的區(qū)別是什么? 文物是有價值的,它可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智慧的結晶,在修繕的時候就必須保護好它的這種藝術價值。文物還是一個歷史信息的承載者,它見證了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某一段歷史,在保護的時候就要關注于怎么樣讓這些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變遷過程相關的信息得到最有效的保護。 修房子是從使用的角度根據用途來作調整。而與修房子最大的不同,古建筑修繕最核心的就是要讓文物所具有的價值得到很好的保存。比方說,今天房子漏雨,維修人員可能會幫你把油氈換掉,重新做一遍防水。但是對文物來說,我們首先要研究,換掉的東西對這個文物是不是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防止附屬文物在工程中丟失或損壞,包括題記磚、風鐸、塔頂清理出的銅鏡和鐵件等,對其進行清點編號、包裝入庫。 如果有重要的意義,是對壞掉的這部分東西進行修補還是把它更換,就會有更多的判斷——它和普通的修房子是不一樣的。 原則二: 文物修繕變化越小越好 古建筑修繕最大的難點在哪里? 基本原則是什么? 文物修繕的難點在于對文物價值系統(tǒng)和全面的認知和研究。文物修繕不能“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而是要基于對文物整體價值的認識,盡可能地保護好這些真實的歷史信息和價值,并使建筑能夠保持相對健康的狀態(tài)。文物建筑修繕的復雜程度要遠遠超過對普通建筑的修繕。 在文物修繕的原則中,有一條原則叫“最小干預”——就是盡量地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的部分,盡可能少干預、改動文物建筑。 任何修繕其實都是一種改變,文物修繕,不是修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盡量地少改變它。要盡可能避免變化,變化越小越好,盡可能多地去保留能夠體現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或是文化價值的部分,要盡量把這些東西都留下來。 原則三: 盡可能多地使用原來的材料 建筑師和歷史學家對“古建筑修繕”是有不同意見? 討論價值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把價值討論放到維修工作當中去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19世紀在英國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人曾批評建筑師做的歷史建筑的修繕是對這些歷史建筑的破壞,因為建筑師往往更在意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意,要在建筑上留下痕跡。從文物保護的角度,應當像梁思成先生說的那樣“有若無,實若虛”,充分尊重原有的建筑遺存。 文物建筑的保護,不應當把關注點放在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上,而應該盡可能保存歷史建筑上所有的有價值的內容,不能把它變成建筑師們表現自己的場所。今天,在文物的保護、修繕這個行業(yè)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修繕應該保護好文物建筑上有價值的部分。 原則四: 不能生搬硬套 外國的古建筑修繕,和中國古建筑修繕, 方法會不會有不一樣? 基本的原則是一樣的,盡管我們可能會碰到很多具體的復雜的問題,比如有中國建筑的彩畫問題,是東亞文化圈,中國、韓國、日本的特殊問題。歐洲的石材保護問題就是他們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是基本原則仍然是盡量保護好這些建筑所具有的價值。 《威尼斯憲章》是1964年從事歷史建筑保護的專家們通過的一個共識。當時一批從事歷史建筑保護的國際專家在會議上通過的這個文件,它反映了當時國際社會對文物、歷史建筑保護基本的原則的認識。 《威尼斯憲章》提出的對文物保護的原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其中一些原則直到今天也沒有過時。如剛才談到的對于歷史信息的保護、對于“原物”的保護等。《威尼斯憲章》也提出最好是把零散的構件給規(guī)整,把它原來解體的構件回到原來的位置上放好就可以了。 結語 古建筑是我國歷史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修復和改造古建筑是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建筑設計、城市規(guī)劃和園林設計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 上一篇中國古建筑修繕下一篇中國古建枋類種類細分 |